24小时手机咨询 18221844698
01
有读友说,家里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她就是扔不掉。这应该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很多人在开始断舍离之前,都是扔不掉东西的。
就像我一篇文章里说的,最早我知道可以每天丢掉一样东西,三个季不穿的衣服就可以去扔掉了这些方法,但是我没有照做。我自己做不到,跟办公室的同事聊,同事反而学到,清理出一大堆衣服,让保洁阿姨特别开心地拿走了。
我还有一篇文章写断舍离一段时间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我说过第一是知道节约时间,第二就是成为行动派。不光是在扔东西方面成为一个行动派,在做任何事你的行动力也比以前强了很多,不会再那么犹豫拖拉。
什么样的人扔不掉东西?在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里面,她归纳了有三种人。
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呆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呆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呆在家里了,慢慢的,在这样的恶心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通通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还不知道断舍离的家庭的厨房)
(懂得一点断舍离的我现在家的厨房,墙上部分还可以再精减。)
02
我觉得自己属于第一种逃避现实型,就是不想呆在家里。虽然我上班的地方离家步行只要20分钟,但我中午都是在学校吃饭午休。下午放学以后,办公室的人走光了,我还要在那里待上一个小时,宁可在那里看看书,听听音乐都不急着回家。
以致于好几次我父亲对我说:我看见这么多当老师的,没有发现有谁比你更忙。还有一次他说,你早点回来,我们一起吃个热乎饭吧。但我当时不以为然,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做。等他去世后,想起这些话,心里还是有些难过的。
而我因为在单位待的时间太长,回到家又先在父母家吃完饭,陪他们看看电视,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已经是十点以后了,更没有时间去收拾屋子,整理房间。所以,就掉进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不能自拔。而那时却一直用我是真的很忙来麻痹自己。
山下英子说,第二种人跟第一种人在逃避现实方面是有相通之处,我觉得自己也有第二种人的特点。我家里到现在还收着中学时候的一些证书和生日贺卡明信片啥的。我搬家时候卖掉的书籍里面有好大一部分是学生时代的课本和参考书。算下来,这些东西已经放了二三十年了。
课本这一类的,因为实在太占地方,我还算有决心把它们扔掉。而那些奖状证书,没有太占地方,我到现在还是没有勇气把它们扔掉。当然我也想,断舍离也不一定非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强迫症。能丢的就丢;不能丢的,就放一放,等自己修炼到了那种可以丢的境界,再扔也不迟。
我妈就是典型的第三种人啦!她家里面的东西,无论放了多久,在她眼里都是可以用的宝贝。她最爱囤的东西就是日用品,尤其是盐巴酱油和肥皂。放在厨房久了落满了油烟和灰尘。
有一年因为日本发生核辐射的事件,引起中国一股抢购盐的热潮,谣传盐可以抗辐射嘛!出现了小卖部一下子没有盐卖的情况,那一次她非常得意,因为邻居来跟她要盐。她说,你看,这些人就是不准备,现在知道厉害了吧?这是她囤积东西里面最让她得意的一次,当然也只有这么一次。
而她囤的肥皂,通常都已经变得又干又脆,几乎洗不出泡沫来了,好几次我都给他偷偷扔掉了几块。她还喜欢囤积蜡烛,总担心会停电,几年前屯的蜡烛终于用完了,后来有一次停电,她去小卖部买了一根,居然说现在一根蜡烛这么贵了?还比原来小得多,我那时就应该多买点。
03
对于一个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老人来说,她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年轻一点的人喜欢囤积那原因就不一样了,一种应该是我女儿那样的手工爱好者。她喜欢收集各种小玩意,总想着这个东西将来做手工的时候用得上。家里这种装满小物件的箱子好几个。好几次要扔被我妈拦着,说她孙女还要的。哪怕她孙女现在的爱好是化妆,收集的东西已经变成了各种口红眼影。
还有普遍的一种囤积,是担忧再也买不到这么便宜的东西了。所以很多主妇会趁着打折大减价的时候,买很多觉得可以用很久的物品。
如果你觉得,从划算上胜过占据空间这个弊端,那你不用去改变这种做法。如果在意的是家里的清爽干净整洁,就不要再贪图那点小便宜。用一点买一点吧!
(我只屯了一箱卫生巾,就贡献出了飘窗的位置。)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