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戴西Greendash

24小时手机咨询上海保洁公司24小时热线 18221844698

上海保洁公司电话   400-6167527

你用的那些除甲醛方法,真的靠谱吗?

发布时间:2019-04-02 10:42
作者:格瑞戴西

关于新房装修,之前就爆出很多新闻像“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曾租自如房”、“自如房屋甲醛超标”等热搜,让网上掀起了一股对于甲醛的恐惧之风。微博评论里网友们纷纷表达出对自己家里是否也甲醛超标的担忧。

很多网友贡献出了自己除甲醛的方法,本人浏览了这些“妙计”,发现人们对于除甲醛有很深的误解,今天就说说这些方法不靠谱的有哪些,靠谱的又有哪些?

1、植物吸收甲醛

说到除甲醛,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在家里摆放盆栽,很多人认为植物可以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都在家里摆上几盆,最受欢迎的当属绿萝。不过,植物真的能除甲醛吗?

1989年美国NASA做了一个植物能否有效净化空气的实验,将盆栽放在不到1平方米的喷有化学物的试验箱里进行的,在24小时的测试时间里,几个太阳灯一直照射着植物,实验结果是空间内的VOC等有害气体减少了10%~70%。

我们知道在光照条件下植物的活跃度会比较高,而我们放在室内的盆栽很少有机会晒到太阳,并且植物在那么小的空间里需要24小时才能将有害气体减少10%~70%,而普通人家里一般会摆放两三盆植物,这样想想其实植物在屋里吸收有害气体的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在这个空间里的化学物挥发完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家里的家具、装修材料等是会持续释放甲醛的。

所以,别再天真地靠植物来除甲醛了,虽然有些植物确实可以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但只能吸收植物叶片周围的部分甲醛,吸收的量十分小,如果你想靠植物来去除房间里的甲醛,那恐怕需要将植物摆满整个房间了。

植物在甲醛浓度高的地方会出现叶子发黄、枯萎的现象,植物并不喜欢甲醛,依靠植物也无法达到除甲醛的目的,就不要为难人家了。家里摆放盆栽最大的作用就是美化居室了~

2、活性炭除甲醛

活性炭也是净化空气的热门产品,我们知道活性炭的吸附量有限,想用它吸收掉房屋里的甲醛显然是不可行,不过可以将几包活性炭放在柜子、抽屉里等小空间中还是有点用的。

但是一般情况下活性炭使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饱和,需要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此循环使用,而我们每个人的家中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含量都不一样,如果使用活性炭来吸附气体,我们无法掌握正确的时间,活性炭吸附饱和后会将有害气体重新释放,给家里造成二次污染。

3、用水吸收甲醛

因为甲醛易溶于水,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在家里防止几盆水来吸收甲醛,然后再将水倒掉,这也是一个除甲醛的错误方法。甲醛与盆中的水的接触面积太小了,能溶解在水中的甲醛的含量是非常有限的,除非你想把家泡在水里。

甲醛的释放还与室内的温度和适度有关,有实验证明,当空气中的相对适度增加10%,甲醛的释放量会增加5%左右,所以甲醛的释放量会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放几盆水无疑会增加室内环境的湿度,甲醛没吸收到多少,反倒还催发了甲醛的释放,得不偿失啊。

4、封闭法除甲醛

封闭法就是将封闭剂喷涂在家具或墙面,形成一层膜,阻止甲醛释放出来,这个方法看着好像挺靠谱,其实也不太行。

因为形成的这层保护膜虽然硬度很高,但是很容易被擦掉,到时候被封闭在里面的甲醛又被释放出来,并且很多家具的接缝处不容易喷涂到,有的地方还不太平整,封闭剂很难在上面形成保护膜。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震惊这么多耳熟的方法都是不靠谱的?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去除房屋里的甲醛呢?

【环保】

在装修的时候尽量购买环保家具,使用环保的装修材料,但并不是说这样做家里就没有甲醛了。环保的家具、材料只是甲醛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而且家里肯定不会只有一件家具,每一件家具都会释放甲醛,加起来的话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也有可能超标。

不过甲醛含量低,释放周期也会缩短,所以购买环保家具、环保材料总好过去买不正规不合格的产品,甲醛的释放源主要是人造板材,如果你足够有钱,可以考虑购买实木家具。

【通风】

最有效的除甲醛方法就是通风,可以将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降到安全标准。

开窗

甲醛的短期释放源(窗帘、壁纸等)中的甲醛一般在1年左右就会挥发完,而长期释放源(人造板材家具、复合地板等)中的甲醛挥发期长达3~15年,所以我们需要经常置换室内的空气。

建议在新房装修后先开窗通风3~6个月再入户,房子刚装修完,空气中的甲醛浓度会比较高,所以这时候不要着急入住。

入住后也要经常开窗,最好配合风扇辅助通风,因为甲醛的密度比空气大,容易下沉,如果在开窗的同时打开风扇,可以加速空气流动,促进室内外的空气交换,可以使除甲醛的效果达到最佳。

新风系统

开窗通风也有条件限制,比如在多雨的季节以及寒冷的冬天,那么我们可以考虑装上新风系统,这样给室内通风就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了。

还愣着干啥,赶紧放下手机去开窗吧~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