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手机咨询 18221844698
最近和朋友一起吃饭,她忍不住吐槽了一下她们家“难管”的孩子:周末家里请了个做清洁的阿姨打扫房间,儿子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
朋友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儿子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
儿子的话让她惊讶又脸红:“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清洁阿姨就在旁边,朋友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儿子也道歉,没想到儿子还死活不肯。最后朋友狠狠地把儿子骂了一顿。
朋友夫妇平时工作很忙,工作日的时候孩子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过,她也知道孩子的爷爷奶奶在这方面有时候比较“势利”,不太注重对于“尊重他人”的教育,所以十万火急地求帮忙。
那位火急火燎问我的朋友,以及屏幕前孩子有同样问题的家长们,你们需要的是——反省。没错,我说得是家长自己需要反省。
一起来找茬:
整个过程中家长犯了几个错误?
——————————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道德化”:随地乱扔渣子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吗?而其实一个五岁孩子的“掉渣”行为显然有很多解释:比如,他可能就是在享受吃,根本没在意渣的问题,更不可能把阿姨扫地和自己掉渣的事儿联系起来;
还比如,他虽然知道自己掉渣了,但本来就不知道这些渣该怎么处理;还有可能他很喜欢玩儿这些小渣渣,因为小孩子会有一个成长阶段对细小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出于探索的本能,所以才弄得到处都是……
而所有这些解释里,“因为不尊重阿姨劳动”,因为很“势利”地看不起扫地的阿姨,才把渣子弄到地上,显然是最不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心智水平的。孩子只是表达一个基于他的智力和经验对于事情的看法,犯不着上纲上线,对这么小的孩子搞道德批判,是不合适的,他才五岁而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行成还早呢,如果你经常给一个这种岁数的孩子来道德批判,可能会让孩子之后变得畏首畏尾,禁锢了孩子天性的发展。
随意贴上“势利”的标签:假如我们单纯的去看孩子的行为,那么处理的办法也会很单纯,看到孩子掉渣之后,只需简单的进行行为引导,递给他一个垃圾桶,告诉他把渣子收拾一下放这里面就可以了。
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因为家长“又惊又怒又尴尬”所以强迫孩子道歉是不恰当的,家长这种情绪激动的过激反应,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他当然无法讲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会觉得非常的憋屈,“死活不肯道歉”说明这孩子内心是觉得被父亲深深误解的。
把责任推给爷爷奶奶:父母必须要学会转变对爷爷奶奶的态度,不能孩子一有问题,就是爷爷奶奶的责任。你要知道,教育孩子不是爷爷奶奶的责任,而是自己的责任,这才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事实是,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缺少爸爸妈妈的陪伴和正确引导,之后在这方面下功夫,想想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才是正解。
父母什么言论、行为
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势利”
——————————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和水平在于,要善于通过受教育者的形象看到自己,通过我们从小培养起来的有思想、有感觉、有体验的人看到自己。”即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应出父母的行为的。
在生理上,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镜像神经元,它的存在为儿童模仿学习提供了线索。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
所以家长平时的言论和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
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诋毁和谩骂他人
刻板印象
对于家长来说,1、2两点属于个人素质问题,这种错误行为大部分家长还是会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但是第3点却容易变成口头禅,出现在生活当中。比如有多少人从小听过家长说: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去当保姆/保洁/收废品的。这样的言论势必会导致孩子对这些职业的歧视。因为孩子会将“不好好学习”和“职业”形成联结,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刻板印象,即“这些职业者都是学习不好的人从事的”,歪曲了对于职业的正确认知,让孩子认为他们是底层职业者,就是比人低一等级。
“出口伤人”的当下
家长应该如何反应?
——————————
伤人的话语出口后,家长应该立即向阿姨道歉,例如“张姐对不起,是我们没有教好孩子”,同时简单告知孩子这样说不对,后续再慢慢给孩子分析,等孩子完全理解接受之后,再请他和阿姨说对不起。例如“宝宝,你说这句话是不对的,阿姨做事情很认真,爸爸妈妈都很尊重阿姨”。
之后带宝宝出去散步(抽离现场,并且避免尴尬),边散步边好好说,例如:“这个阿姨人很好,碰到她是咱家有福气,谁谁家都很羡慕我们碰到了这么好的阿姨”。再如:“宝宝,你这样说,阿姨会很难过很伤心的”、“爸爸妈妈也都要工作,替老板打工,帮客户办事,阿姨在我们家做事也是工作。宝宝你说过长大了要去开挖掘机(卖冰淇淋、做建筑师等等同理)”,“要是你的老板或者客人因为你帮他工作就这样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等等。
孩子在其他情景下也表现出不尊重
要如何处理
——————————
当孩子没有对“社会分工”,“贫穷并非原罪”、“尊重别人你的人生路才会更好走”、“人的涵养品德比阶层更重要”等概念有充分认知的时候,作为家庭成员、被服务对象之一的他,对家中这个“唯一不是血亲”的人有错误认知,虽不应该,但并非必须在一天一时中必须立刻解决的。
1.言传身教
在一定程度上身教大于言传。当别人口头上告诉我们一件事时,我们经常会忘得一干二净。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发表在PLOSOne的研究发现,视觉记忆要比听觉记忆更牢固。所以家长可以通过行为让孩子记忆更深刻。
如果家人每次出外都对服务人员态度尊重,在每次吩咐阿姨做事时都用请求的语气并且及时感谢,在孩子面前谈论起保洁阿姨也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孩子自然就不会处处表现高人一等的肤浅模样。
2.培养付出与尊重的习惯
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行为是第一步,这是从小就要培养的。而当孩子年龄不断增大时,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尊重。最佳的解决方案是:让孩子在3岁以后就陆续行成一个良好的要求和获得,劳动和报酬,付出与尊重的习惯。
比如,妈妈我想要一个玩具,一般家长二话不说,就给买了,其实你忽略了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机。
“好的,你帮妈妈扫地一个星期,妈妈就给你买,任何人要获得任何东西都要通过正当的劳动来获得。”在合适的时候灌输正当的价值观,而不是苍白说教。
在美剧《人人都恨克里斯》里,穷人家的孩子克里斯想买一件皮夹克,一般在那样的低收入家庭,父母就直接拒绝了,但是克里斯的爸爸让克里斯帮自己送报纸挣钱,最终帮孩子实现了买皮夹克的愿望,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的教育。
3.学会理解别人
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表达对保洁阿姨、收废品大爷的歧视,别说出:你再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去捡破烂吧!你要让孩子知道你长大之后不能去当清洁工,但你应该尊重清洁工这些人。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轨迹不同,你只看到她是清洁工,看不到她背后的成长轨迹,看不到她为了对抗命运所做的努力。仅从一个职业,妄谈值不值得尊重,是很浅薄的。
也许她小时候是在深山或者乡村长大的,父母没有任何基础,无法给予她任何资源,那么她这辈子完成了从乡下走进城市的进程,她的后代,想必会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所以她是值得尊敬的。
当然,你说也有可能她是个富婆,一生挥霍无度最后不得已当了清洁工。这的确有可能,但为什么要无端地恶意猜测别人呢?况且,就算是这样,起码她现在的认真劳动为你带来了生活便利,至少应该尊重她现在的劳动。
但是,我的孩子,你将来坚决不能当清洁工。因为以你的基础,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当然,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将来有不可抗拒的命运力量迫使你必须靠清洁工的职业生活,或者清洁工就是你最喜欢的工作,那么我也希望你一生过得幸福快乐。
童言无忌,有时候孩子会在说出不合时宜的话让家长尴尬万分,你有这种时刻吗?
本期主笔 | 你爱的瑶
投稿邮箱:li.shan@gjchina.cn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妈妈群组织
Parents 小编天团
注意,每个人都可以戳开~点点点
❤ ❤ ❤
老大★希:有天大的事,就打主编热线
选品控★沙:让世界充满爱的水瓶座+4岁女儿的闺蜜妈
大叔控★园:没毛病,给我吴秀波和高跟鞋就行
吐槽酱★敏:见过仙女儿吗?我就是~
八卦脸★姗:你可以不主动,但我主动的时候你别一动不动
护食怪★瑶:我和Joey一样,从不分享食物!
翻译狗★端:充电10小时,待机5分钟的文艺双子女
综艺咖★羽:工作上的强迫症,生活中的低能儿
专家迷★闯:放养大的射手座,擅长元神出窍
大总管★田:4岁女儿口中没有背壳的大蜗牛
☟
猛戳【阅读原文】,宝宝免疫力无敌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知识产权等相关权益均归权利人所有,我们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知识产权等相关权益之争议,请权利人及时告知我方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