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戴西Greendash

24小时手机咨询上海保洁公司24小时热线 18221844698

上海保洁公司电话   400-6167527

照片 比起收藏回忆,不如爱惜现在的自己!——【格瑞戴西】清洁整理收纳专题

发布时间:2018-10-04 09:06
作者:格瑞戴西


在为数众多的各种纪念品中有着必须最后整理的纪念品。

这种纪念品就是照片。为什么一定要在最后才整理照片呢?这当然有其充分的理由。

如果只按照我前面所说的顺序丢弃物品,我想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在整理最忙碌的时候会随处发现各种照片,比如,在书架上的书本里、书桌的抽屉中、放着小件物品的盒子里都有零星的照片。即使是收存在照相簿里的照片,有时还会发现有另一张相同的照片会留在一只信封里。至于那些朋友代为拍摄、冲洗的照片,有的竟然被发现还原封不动地装在透明的相片袋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以这种方式来收纳照片),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那些照片从所有的地方,简直像潮水一般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在整理其他物品的过程中,暂且把不断出现的照片集中在一处,放在最后整理。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整理的效率。

照片放在最后整理还有一个理由。

那就是,在尚未培养“触摸后感觉心动与否”的判断力的阶段,一旦开始整理照片,就会停不下来,不可收拾。


不过,如果你经过衣服一书籍一文件一小件物品一纪念品的"正确整理"顺序,就不必为此担心。因为你应该吃惊地发现自己已经正确地掌握了"根据心动感的判断法”。

真正意义上的整理照片方法只有一个,而且它可能还要花费一点时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请立刻采用这种方法。

这就是对没有放入相册的零星照片采取"一张一张地察看的方法。

实施这种方法之前,必须把相册里的照片全部取出来重新判断。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无法做到。”说这种话只能说明他是个不懂得按照真正的意义来整理照片的人。某个瞬间拍的照片作为当时个别的人物场景留

存下来,应该一张一张地仔细察看,互相比较,综合审视。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当即就能清楚地判断出这张照片是否有心动感。这样明快的判断力连自己都会感到吃惊。

当然,只要留存使自己有心动感的照片就可以了。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法,大体上旅行一天所拍的照片只会留存五张左右。以此类推,就能清楚地计算出大致能留存多少张照片。

真正有价值的珍贵照片并不很多。那些旅途中拍摄的、现在是什么地方都搞不清的风景照都应全部丢弃,因为它们的"心动感"为零。

照片如果在拍下的瞬间让人感到开心,就表明这张照片是很有意义的。但那些照片中也有很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有时,我也接触过这样一类人。他们说“自己晚年时要慢慢欣赏这些照片”,所以就把大量未整理的照片放入纸箱里。我敢断言,他今后绝不会再去看的。

我这样肯定是有根据的。我曾经多次亲眼看到,那些不整理照片的人死后留下放着散乱照片的纸箱。

我问一个客户:“这箱子里放着什么?"

对方回答:"是照片”。

我又说:“那最后要把照片整理好呀。"

对方回答:“不,那是我逝世的祖父留下的。”


在我从事的这项工作中,类似这样的对话数不胜数。而每一次我都有一种无力感。所以我认为,决不能等到晚年再去整理过去的照片。

如果认为欣赏过去的照片是晚年的乐趣,那就马上开始整理吧。与其晚年时才去搬动沉重的纸箱,毋宁现在早作准备,到时就能立刻欣赏当年的老照片,回顾自己难忘的过去了。

这些纸箱所占据的空间,若在当事人还健在时,是可充分利用的空间,过去的每一天不知该会有多么丰富,每当我想到这时,就会觉得非常伤痛。

和照片一样,最不愿丢弃的是孩子们给予的纪念品,有孩子在父亲节那天送来的礼品,上面写着"爸爸,谢谢您!";有贴在职员办公室墙上的儿子画的画;还有桌上放着的女儿作为礼物赠送的自己手工制作的烟灰缸。如果这些纪念品至今还能引起心动感,当然要将其好好留存。如果认为丢弃了会让孩子们不高兴,所以不得不留存的话,则不妨先听听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意见。我想他们一定会这样回答:"怎么?您还保留着?赶快扔了吧!”


除此之外,你还得考虑一下自己小时候的通讯录和毕业证书是否还要留存的问题。

当我听说一位顾客发现了自己四十年前的儿童水手服时,心里真的很难受,这些物品早就应该丢弃了。

过去来往的信件也要全部丢弃。

信件的最重要作用就在子收到信的瞬间。原来寄信的人或许已经忘了他当时写了什么,甚至根本忘了自己寄过这封信。从过去的朋友那儿得到的首饰如何处理也需斟酌。如果纯粹是首饰本身使你有心动感就可以留存,但如果因为忘不了送首饰的朋友而不愿丢弃首饰,那最好还是处理掉。如不然,就会让遇见新朋友的难得机会白白地溜掉。

最重要的不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经历了过去的体验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自身。通过对一件一件纪念品的审视和真诚面对,整理让我们懂得了上述的道理。

我相信,空间的使用不该是为了过去的自己,而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