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戴西Greendash

24小时手机咨询上海保洁公司24小时热线 18221844698

上海保洁公司电话   400-6167527

公厕的发展变迁概况

发布时间:2019-02-09 15:30
作者:格瑞戴西


一、京城公厕走过三千年

据考古发掘,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厕所产生于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距今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最早的可考厕所可见于房山区董家林村的燕国国都遗址,距今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西周到春秋,厕所的使用就较为普遍了。那时的厕所是一个简单的土坑,只是人们不使用同一厕所,用的人死之后,由奴隶将厕所填上。古时厕所大多与猪圈在一起,由此将厕所必脏的认识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

春秋时期,出现了规模化的城市,从此,公厕诞生。周至春秋时,公厕修在闾里之中。隋唐时期,承袭汉朝以来的闾里建筑并实行夜禁。一直到北宋时期,大街上才开始建起公厕。

晚清时期,京城公厕极少。大多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J由于居住拥挤和许多人家没有厕所,所以常随地方便或便于马桶之中然后倾倒于街旁渠沟内,以致满街狼藉、臭气逼人。

私立公厕诞生于唐宋时期,由粪商建造和管理。操持粪业的人,虽然名声不大好,但往往可以发财。

进入20世纪,人们对厕所的重视还是不够。在饮食文化满地开花的同时,厕所建设却非常费劲,在建设、征地上非常难,被视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事。据了解,从公主坟立交桥到大北窑立交桥一线上,当时仅有公厕6~7座。北京平房、胡同较多,厕所的形式大多是“粪坑”,清理粪便靠的是人力背、挨家.挨户掏。后来政府为了解决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厕所运动,在城区建起6000多座公厕。之后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公厕数量逐渐下降,剩下5000多座。就算如此,北京公厕数量已成世界之首。


二、北京公厕经历四次变革

清末的康有为在他著名的《大同书》里这样描绘未来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康有为幻想的马桶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抽水马桶。北京的公厕第一次革命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取缔了全市的露天公厕,建造了一批有厕顶、厕窗、厕灯、储粪井的“标准”公厕(四类),且均为旱式公厕,当时城市公厕全部靠人力清掏,环卫工人劳动强度非常大。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的出现,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当时国家和北京市的领导对环卫工作非常关心,并提出环卫作业要实现机械化,掏粪工人要放下粪桶、放下粪勺和扫把,为公厕第一次变革奠定了基础。


1.第一次变革: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减轻环卫工人的强度,厕所从平房院内移到胡同里,人为背掏量减少,可以水冲、机械抽运

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市政府决定对户厕进行彻底改造,以街坊公厕取而代之,拉开了北京市第一次公厕变革的序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1974年,将北京市城区四合院的8万余座户厕改造完毕,将旱厕全部改造为水冲式公厕,作业方式由入户掏厕改变为机械化抽粪作业。


2.第二次变革: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公厕等级分类制度

第二次公厕变革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和扩大,城市公厕设施的落后与对外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当时北京公厕问题成为国内外舆论批评和抨击的目标。据调查,批评和抨击过北京公厕问题的新闻媒介约有800多家,报道文章在1万篇以上。有些外国游客到中国来游览后说:“中国的美食佳肴享誉全球,中国的公共厕所却臭名远扬。”一家美国报纸还评论说:“中国厕所的面貌实质是中国人文化素质低的结果。”

——“哭、笑、叫、跳”

曾有外国人形容对北京城区和旅游区公厕的感觉,概括四个字:“哭、笑、叫、跳。”

哭,指的是被厕所中呛人的阿摩尼亚臭气熏得直掉眼泪。

笑,指的是蹲在厕所中,因无隔挡,面面相觑,很滑稽。

叫,指夏日厕坑里蠕动的大尾蛆吓得人惊叫。

跳,指厕所脏水横流,需跳到厕坑,或者踩着粪便,出来直跺脚。

——“捂着鼻子进去,踮着脚尖出来。”

——“连厕所都搞不好,还搞什么现代化。”

——“北京的厕所,那是名副其实的臭名昭著。”

——“入厕难,难于上青天。”

——“鸵鸟政策。”

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因不习惯北京公厕无遮无挡,只好头朝里,臀部朝外,被戏称为“鸵鸟政策”。

——"鼻子就是通往厕所的路。"(ThenoseistheroadtoW.C.)

这是流传在来过北京的外国人中的幽默说法,指北京公厕臭气极大,仅凭鼻子就知道附近有没有厕所。

——“在中国进厕所不易,找厕所却不难。”

“进厕所不易”指的是数量少,“找厕所不难”指的是一旦有厕所,可闻着味找到。

——前几年,有香港游客戏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也难办。”

——“你们中国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

——“北京厕所给我们带来的苦恼已经超过了游览的兴趣。”

——“北京古老的园林、堂皇的宫殿多么令人向往,但北京的厕所与这古老、优美的城市太不相称了。”

——美国一位叫哈灵顿的先生在中国旅游后回国致函我驻美大使馆说:“中国显然致力于美化环境以吸引游客,但中国人低估了公厕干净卫生的重要性。”

——北京人自己幽默:上厕所比第三者还难插足。

——外地人对北京人愤愤然道:“我在你们北京待了这么久,才发现两座公共厕所!”北京人戏答:“多了就奇怪了,本来就只能有两座,一座男厕所,一座女厕所。”

——在西单一公厕前排队入厕的一位中年男子对记者说:“要是小便,等一等还能忍受,而要是大便,这可要了命。话又说回来,受不了也得受,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在北京站候车大厅二楼公厕,一位等候大便的旅客说:“每一个便坑都有好几个人等着。为了分散被憋得难受,我只好和前后左右的人东拉西扯。”

——位美籍华人撰文说:“北京的厕所让我感到了震惊,随后我又感到了一种耻辱。”

——北京亚运会期间,香港有报纸说:“大陆的金牌最多,大陆的厕所最臭。”

——一名华侨说:厕厕所建不好,有失国体。"

——丹麦一女宾说:“我不再来北京了,因为我对北京的厕所感到恐惧。”

——英国报纸报道:“北京市区,胡同厕所前的长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

——美国报纸评论说:“中国厕所的面貌实质是中国人文化素质低的结果。”

——一位台湾游客指责大陆旅游官员:“这样的厕所,你们不感到丢人吗?!”

这些评论和反映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地表明中国城市公共厕所的落后状况已成为我国改善投资环境、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北京市开始建设较高档次的公厕,以改善群众如厕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

第一批(1985-1987年)建设投入使用的有: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东侧公厕、北京站东侧公厕、中山公园南门西侧公厕共3座。这些公厕均采用了独立式便器,设置了厕位隔断板、厕门,装备了红外线台架式洗手盆、洗手液机、干手器等。为了统一规范公厕的建设标准,1987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实现了公厕建设类别的标准化。北京市政府于1989年发布了《北京市公共厕所管理暂行办法》等。4年6月,原北京市环卫局和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举办了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全国各地许多专业设计人员积极参赛。大赛中的优秀设计方案,由社会单位出资建成了38座新型试点公厕。在此基础上,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96北京城市公厕建设文化展览”,为公厕建设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开了先河,受到社会各界及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赞誉。


3.第三次变革:百姓用厕大规模改造,三类以下公厕消失

第三次公厕变革是在7年至20世纪末。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平房居住区群众的如厕条件。20世纪60、70年代建设的街坊厕所,多为四类厕所,使用至今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改造,群众的如厕环境恶劣。

政府把改善群众如厕环境纳入为群众办的60件实事内容,环卫部门提出“不把老旧公厕带入21世纪”,每年新建、改建1000座公厕,达到三类公厕标准。城八区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3000余座公厕的改造任务。群众如厕环境大大改善,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


4.第四次变革:旅游景点公厕设立星级标准,公厕将与国际接轨

第四次公厕变革是自2000年开始至今。主要的目的是改革原有的公厕建设观念,实现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公厕建设改造,并提出了“文明、卫生、方便、适用、节能、环保”的指导思想。2001年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公共厕所设计建设标准》,充分考虑了弱势人群如厕的方便性,比如:女厕面积要大于男厕,女厕厕位数量要多于男厕;公厕实行无障碍设计,设置单独的残疾人厕间;设置婴儿平台和儿童厕位等等。从2001年开始,在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繁华地区建设改造200座二类以上公厕,以后每年市、区两级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平均每年改造二类以上公厕200座。2004年全年改造公厕增至400座。到2005年底,市政管理的公厕达标数达到1400余座。园林和旅游景点完成改造747座公厕的任务。

近几年,北京市公厕改造的重点是平房、胡同中的公厕改造,本着改造为主,加快速度,由内向外,逐步推进的原则,将有一个较大的改造高潮出现。


世界各地公厕新形象

科学告诉人们,吃喝拉撒睡是人的自然本性更是自然需求,谁都不可以缺少。也许,在社会还不发达的时期,人们侧重于关注基本生活条件,对“拉”还不十分重视,可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就日益注重它了。国际社会已经把解决“拉”的问题,当成地区和国家文明的一个标志。

在北京和上海,公共卫生间建设日益受到政府和商家的重视,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人的“5分钟气“8分钟”需求,更在舒适美观、设施齐备、关注特殊人群上下了很大工夫。北京已经取消了所有公共厕所的收费,全部免费开放。不仅如此,北京还把新建和改建厕所当成了改善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工作,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的厕所更上了一个台阶。从生命本身来说,厕所是人人需要的,而且一刻也不能离开。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要如厕近十次。小解由产生尿意到得到“解决蔦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而大便的时间是8分钟,超出这个时间,就极容易发生意外。


世界厕所组织

世界厕所组织(WorldToiletOrganization,WTO)是一个非政府性的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间协会、日本厕所协会、韩国清洁厕所协会、中国台湾厕所协会联合创立,总部设在新加坡,致力于全球性的厕所文化,倡导厕所清洁、舒适、健康,目前已有17个成员。2001年,世界厕所组织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厂并决定峰会以后每年举行,规定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第三、四届厕所峰会分别在中国台北市和北京市举行。

世界厕所协会(WorldToiletAssociation,WTA)是总部设在韩国的非政府组织,旨在向贫困国家提供厕所卫生设施,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紧急卫生设备,传播改善厕所条件的信息和技术。世界厕所协会于2007年11月22日在韩国首尔召开首届会议,由素有“厕所先生”美称的韩国议员沈载德发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代表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官员出席。世界卫生组织负责西太平洋事务的官员在会上发言时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80万人死于因厕所卫生条件差导致的疾病,其中90%是5岁以下的儿童/韩国总理韩德洙在会上指岀:“厕所与人类的卫生状况直接相关,与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密切相关。"

公厕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方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各地行政机构开始将“公厕变革”列为重要事务。2002年,足球世界杯举办城市之一的韩国水原市把"厕所文化”作为城市的特色,打出“拥有世界最美丽公厕的城市”的广告语。

公厕发展至今已140多年,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厕其设施之完善、设计之新颖、考虑之周全已达到高度现代化水准,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的公厕大多数小巧玲珑,体现了城市小品建筑的个性,在公厕里一般都备有卫生纸,并装有扶手、挂衣钩,受到市民特别是老人和女士的青睐。有的公厕还特意在厕位旁设有放置婴儿车的地方,大大方便了妇女如厕,真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关怀。同时,大多数公厕都附设一间残疾人专用厕所,使残疾人同健康人一样,能够获得室外活动的平等权利。

美国各地的公厕都是干净整洁、宽敞明亮,都备有卫生纸和洗手液供如厕者使用。有的城市考虑到人们对传染病的担心,还在公厕内备有一次性抽水马桶垫圈纸,这样,人们可以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公厕坐垫。

韩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公共厕所法律的国家——《公共厕所条例》。在韩国的水原市,有一座高约7.5米的形如马桶的大厦造价178万美元。其最大特色当数3间豪华厕所:“马桶大厦”中心是一个玻璃墙“观光厕所”,无人使用时是一处景观,有人进去如厕,“观光厕所”就启动烟雾装置,给予如厕者安全感,无需担心春光外泄。人一走进厕所,电子感应器就会自动掀起马桶盖,与此同时美妙音乐相伴而起,掩盖上厕所时发出的不雅声音。

香港的许多公厕是用海水冲厕的,且采用脚踏式冲厕掣,既节约自来水,也避免了用手接触厕具,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卫生习惯。

除了完善的功能、优雅的环境外,还有一些公厕独特的设计也令人大开眼界。瑞典有种音乐厕所,当如厕者投入硬币,厕位门便自动打开迎客,并开始播放音乐,如厕者在“方便”之中感到轻松愉快。当如厕者离开厕所时,门又自动关闭,音乐声也戛然而止。纽约有种公厕可以不停地播放电影精彩片断,供如厕者一面“方便”,一面欣赏影片。更令人惊奇的是日本一些公厕安装的一种暖座免纸抽水马桶,上面有个温控器,人一坐上去便自动升温,以免感到冰凉。待方便之后,便座后方有一喷嘴会自动喷出温水对如厕者进行清洗,随后再吹暖风直到自动烘干。英国有一种厕所,为了限制如厕者“占着茅坑不拉屎”,到限定时间就会自动喷水,让如厕者不得不站起来离厕而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